365平台·(中国)官方网站

AIFA体育网址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建筑如何适应更多变的它? 专家视点
发布时间:2024-03-16
 AIFA体育app首页下载AIFA体育app首页下载AIFA体育app首页下载建筑是人类的栖息地,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保护,为生产生活提供物质环境保障,但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的生活理念以及居住方式提出了挑战,也影响着建筑安全。  建筑应对气候变化,要在事前“减缓”和事后“适应”上持续发力。作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“大户”,建筑业在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日益精进,正在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努力。同时,应对

  AIFA体育app首页下载AIFA体育app首页下载AIFA体育app首页下载建筑是人类的栖息地,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保护,为生产生活提供物质环境保障,但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的生活理念以及居住方式提出了挑战,也影响着建筑安全。

  建筑应对气候变化,要在事前“减缓”和事后“适应”上持续发力。作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“大户”,建筑业在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日益精进,正在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努力。同时,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与气候,建筑在规划设计上也有一系列“小妙招”。

  为应对气候变化,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减少碳排放量,而建筑行业是全球碳减排的重点领域AIFA体育网址。相关数据显示,全球建筑业建造和建筑运行相关的终端用能占全球能耗的36%,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7%。因此,建筑领域急需采取减碳行动——“减缓”,即通过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碳排放,尽量减轻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,在建设设计中制定量化减排目标和控制机制。

  从建筑的生命期来看,建筑建材和建设阶段的隐含碳和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是主要来源。通过在建设阶段采用低碳建材和施工技术,提高建筑设计的适应性,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,减少拆除改造的资源浪费。建筑使用阶段也是建筑碳减排的重点阶段,这个阶段的碳排放大约占建筑生命期碳排放的80%,大部分来自室内热环境调控用能。对此,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通过建筑的朝向、窗墙比和体形系数控制,合理采用自然通风、自然采光、遮阳等被动式技术实现有效节能,减少供暖和空调能耗。

  打造绿色建筑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因地制宜,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,实现建筑的节能、环保、舒适功能。如深圳建科大楼整体造型呈现“凹”字形,面向东南侧,这是根据深圳夏热冬暖、常年刮东南风的特点,使室内空间进深变小,让更多自然光照进来,同时用风道把东南风引入大厦内,带走热空气,达到降温目的。

  据统计,近年来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,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,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达86亿平方米。相关部门推动建筑节能占比由30%提升至75%,并且向超低能耗建筑、零能耗建筑、零碳建筑发展,充分让建筑“绿”起来。

  适应气候是建筑的基本属性。通常情况下,城市气候具有长期稳定性,这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对气候的基础。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稳定性,偶发或频发的灾害性天气让城市自然和地理系统发生变化,给建筑的结构、安全和耐久性、选址、标高设置、功能布局与围护结构的变化带来挑战。

  因此,建筑也在应变中“适应”,以长期的数据跟踪、趋势分析为基础,调整建筑设计的响应机制以及原则、规范和标准,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,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。

  高温热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典型特征之一。专家预计,到2050年我国将有1.1亿至2.5亿人口遭受极端高温热浪的侵袭。通过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,利用建筑良好的保温隔热特性减少夏季热量进入室内,配合空调设备降温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,并尽可能通过自然通风、遮阳等方式降温。气温升高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,使建筑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保温、隔热性能难度和成本增加,并耗费更多的能源,减弱建筑防护功能。为消减热岛效应,应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色彩,将道路和广场铺装改为渗水性材料,利于雨水就地渗透并参与城市气候调节,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,通过楔形绿化和城市风廊设置来引入夏季主导风,为城市通风降温,以改善建筑微气候。

  在应对特大暴雨和内涝方面,建筑选址应尽可能避开易积水区地段;在设计时,合理安排室内外标高和排水组织,确保汇水和排水通畅。同时,泄洪区沿线的建筑设计要考虑防灾减灾,提供安全预案,以便于灾后恢复。其实,无论建筑性能和节能技术如何先进,最终都是一个综合系统问题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,不仅需要建筑采取应对策略,更需要一个个能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“韧性”城市来托底。

  2017年,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AIFA体育网址,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路径和模式。2023年8月,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,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、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,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……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都踏上韧性化建设的道路,面对极端灾害,城市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,减轻灾害损失,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。城市、建筑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,通过技术升级、合理规划等方式,一直在努力守护着气候变化下的人们,使其尽可能免受极端灾害威胁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网站地图